显示 1-16 个结果(共 84 个结果)

  • 二战德军党卫军帝国师狗牌

    第二次世界大战 ¥2,48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党卫军帝国师狗牌

    整体由一块锌板制成,长7.1厘米,宽5.2厘米,两片式结构,中间有一排孔洞。用于在前线军人如有阵亡的情况下,方便将狗牌掰开,由军事统计人员带走其中的一半。

    在两个部分上均有一个阿拉伯数字的人员编号“1474”,这个数字与德军配发的军人证上面的号码相匹配。“B”表明其为B血型,方便在人员受伤时进行输血急救。其中“SS”为“SS-Verfügungstruppe-Standarte”(武装党卫军),Pz.为“Panzer”(装甲),GREN.为“Grenadier”(掷弹兵),RGT.为“Regiment”(团级),‘D.F.’为“Der Führer”(元首)。全称为“武装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团元首团”,元首团隶属于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其正式番号为: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第4装甲掷弹兵团。

    二战期间德国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是组建最早、装备最精良、作战经历最丰富、战斗力最强的王牌师之一,它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参加了德军几乎所有的大型军事行动,辗转西线、东线、南线多个战场,战功卓著,是名副其实的王牌师。该师由“德意志”团、“日耳曼”团、“元首”团三个团组成,其下辖的元首团是党卫军中的精锐,满编制为2500人,就是这样一个团级单位,曾以一团之力硬抗苏军一个军,又被称为“帝国之花”。

    附图为帝国师的徽标以及元首团最后一任团长 奥托·维丁格(1914-1990)正在给获得勋章的士兵颁发勋章,他脖子里挂着一枚骑士十字勋章,右前胸还有一枚德意志十字勋章,左前胸最上方隐约可见一枚近战突击章。他身后的随从是一名二级突击中队长(对应国防军中尉),左前胸的一级铁十字勋章清晰可见,他手中拿着的应该是二级铁十字勋章,正准备颁发给对面的士兵。

    其中一张照片为1945年魏丁格带领元首团战斗群在离开布拉格,前往比尔森途中,请注意车队尾部的识别标志,为党卫军帝国师第4装甲掷弹兵团,即元首团。

    极其稀有的顶级收藏品,党卫军物品收藏一直是国际二战收藏中的顶尖领域,不同于普通的二战物品收藏,党卫军物品因为数量稀少以及其蕴含的特殊的意义,其收藏价值一直居高不下,在国际收藏领域中一直备受追捧。

  • 二战德军陆军军官短剑

    第二次世界大战 ¥9,15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陆军军官短剑

    未开刃,护手呈现着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鹰爪下抓着一只纳粹符号。手柄由黄色赛璐璐材质制成,手柄尾部四周均刻有橡树叶图案。

    刀身表面镀铬处理,一方面可以保持光泽,同时也用作防腐,如今依然光亮如初。生产厂家为德国军刀厂商Tigerwerk Lauterjung & Co.,Solingen生产(俗称的老虎标,成立于1873年。二战后被收购,现在依然在生产各种刀具,非常稀有的厂标),在剑身根部刻有该厂家的标志。RZM代码为M7/68,党卫军内部代码1316/40 SS。

    鞘由金属制成,表面布颗粒纹路,手柄上缠着一个标准的陆军样式的剑结,剑结是由银丝编织而成。由当时德国陆军军官所佩戴使用,主要用于出席重大节日如婚礼、集会和阅兵时彰显自身的身份。

    剑挂完整,各项功能完好,扣件背面印有D.R.G.M代表Deutsches Reichs Gebrauchsmuster(德意志帝国国家注册设计),以这种方式注册的设计或图案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不同于专利Deutsches Reichspatent(D.R.P.),在当时D.R.G.M注册可以提供为期三年的基本版权保护。

    整体全套品相非常完美,厂标极其稀有。后面所展现的是二战时德军陆军军官佩戴军官短剑出席各种活动的历史照片

     

  • 国军中正剑

    第二次世界大战 ¥8,900 加入购物车

    国军中正剑

    国军标准制式的中正剑,未开刃,全长39厘米,剑身和鞘表面镀镍处理,所以依然光亮(不同于德美等工业国,在抗战年代,国军能使用此等工艺,已属成本高昂)。此类短剑有标准制式,被写入1936年初颁行的《陆军服制条例》。手柄由“大龟甲”(敏感词代称)制成,表面包铜镀金上镌梅花纹,正面刻有三朵梅花,因此中正剑也被称为梅花剑。

    鞘由金属制成,还残存一小段当年的皮挂。因年代久远,皮挂已和鞘紧紧锲合在一起。整体品相比较好,是国内抗战收藏的热门藏品。最后几张图片分别为著名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所佩戴中正剑的剧照、宋美龄慰问驻印远征军以及何应钦的历史照片,其中人物均佩戴了中正剑。

    特别说明:中正剑种类样式繁多,由于制作单位各行其是,其材质、做工良莠不齐,导致每一期或每一次授予都会有不同。虽在国军确定标准制式后,这种情况改善很多,有了统一的制式,但是国军却没有专门的铸剑机构,也从未指定专门的厂家生产,所以仍然会有少许出入,毕竟当时的中国属于农业国,还是处于战争年代,其短剑标准、做工和材料不能和德国等出产热门短剑的国家相提并论,但是此剑却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抗战记忆。

     

  • 二战德军陆军军官短剑

    第二次世界大战 ¥7,86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陆军军官短剑

    未开刃,护手呈现着一只展翅的雄鹰,鹰爪下抓着一只镶嵌有纳粹党徽的花环。手柄由白色赛璐璐材质制成,手柄尾部正反表面均刻有橡叶图案和纳粹符号。

    刀身表面镀铬处理,一方面可以保持光泽,同时也用作防腐,如今依然光亮如初。刀身根部印有有二战德军军刀大厂WKC的厂标“WKC Soligen”和一个骑士头像标志(此公司现今依然存在,且继续在为联邦德军和北约军队生产军刀)

    鞘由铝制成,表面布满卵状花纹,并且附有一条剑结,剑结由银丝编织而成,剑结的缠绑形式为陆军专用样式。军官短剑由当时德国陆军军官所佩戴使用,主要是用于出席如婚礼、集会和阅兵等重大节日。

    整体品相非常完美,后面所展现的是二战时德军陆军军官佩戴军官短剑出席各种活动的历史照片,可以看出有集体会议和婚纱照等场景。

  • 二战德国5帝国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 ¥41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国5帝国马克

    5帝国马克,1937年由德国汉堡造币厂生产,含银量90%,重13.88g,直径29mm。

    正面展示的为一个德国雄鹰,下方的爪子下方抓住一只纳粹徽记,老鹰的爪子旁边写有一行小字“Reichs Mark”(即为帝国马克),在底部边缘写有“Deutsches Reich”(德意志第三帝国)

    背面为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的头像及其在世时间1847-1934,下方为兴登堡的名字“Paul von Hindenburg”。在左侧有个小“J”代表“Hamburg”(德国卡尔斯鲁厄造币厂)。

    在侧面写有一圈小字“Gemeinnutz vor Eigennutz”译为“公共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出自德国思想家Rudolf Jung(荣格)

    包浆较为完美

  • 二战德国5帝国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 ¥46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国5帝国马克

    5帝国马克,1938年由德国柏林造币厂生产,含银量90%,重13.88g,直径29mm。

    正面展示的为一个德国雄鹰,下方的爪子下方抓住一只纳粹徽记,老鹰的爪子旁边写有一行小字“Reichs Mark”(即为帝国马克),在底部边缘写有“Deutsches Reich”(德意志第三帝国)

    背面为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的头像及其在世时间1847-1934,下方为兴登堡的名字“Paul von Hindenburg”。在左侧有个小“A”代表“Berlin”(德国柏林造币厂)。

    在侧面写有一圈小字“Gemeinnutz vor Eigennutz”译为“公共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出自德国思想家Rudolf Jung(荣格)

    包浆较为完美

  • 二战德军黑战伤勋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5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黑战伤勋章

    整体为椭圆形,边缘环绕月桂树花环,花环底部有个丝带结,在徽章中心是一个M35钢盔,钢盔中心是突起的万字,后面是一对交叉宝剑,徽章底面布满突起小圆点,背面是垂直别杆和挂钩,在背面印有厂家标识“95”,表明其由Adolf Scholze Grunwald a.d.N.厂家生产(位于二战德国的格伦瓦尔德地区的阿道夫·朔尔茨厂)。
    主要授予国防军、武装党卫军和辅助服务组织等人员,由于作战或空袭中受伤1次或2次或者在执行任务时冻伤。

    保存在一个密封袋内,整体品相保存的极其完美,最后几张照片为二战德军佩戴黑战伤的历史场景。

  • 二战日本30刺刀

    第二次世界大战 ¥3,350 加入购物车

    二战日本30刺刀

    二战日本小仓兵工厂生产,刺身、鞘烤蓝完整。手柄末端印有出厂编号“2867260”,刺根部印有小仓的厂标。刺本体表面白磨处理,木柄红润,富有光泽感,品相较好。

     

  • 二战日本30刺刀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60 加入购物车

    二战日本30刺刀

    二战日本小仓兵工厂生产,刺身、鞘烤蓝完整。手柄末端印有出厂编号“72494”,刺根部印有小仓的厂标。在枪口环下方标有“松”字检验标,值得注意的是,此把30刺刀的背部同样印有编号“72494”,属于较为少见的背号30刺刀版本。

    品相较好,背号版本稀少,值得收藏

  • 一战英国1907刺刀

    第二次世界大战 ¥2,590 加入购物车

    一战英国1907刺刀

    一战英国P1907刺刀,1916年8月生产,经历过惨烈的一战,由Sanderson Bros. & Neubold(桑德森纽博尔德)公司生产。根部印有生产的厂家信息以及生产年份,以及皇冠检验标,配有牛皮制刀鞘,是李·恩菲尔德步枪的配用刺刀,是英军一战、二战的主力型刺刀。

  • 二战德军叉勺四件套

    第二次世界大战 ¥3,44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叉勺四件套

    标准的二战德军军官所使用的叉勺四件套,主要给前线的高级士官、军官所使用。整体由不锈钢制成,分别包含一把面包刀、叉子、汤勺以及一个开罐器,在每一件上面分别印有厂家的标识和生产年份,“GAG 42”表明其由Gustav Auerswald,Besteckfabrik,Grünhain/Sa.(古斯塔夫 奥尔斯瓦尔德餐具厂 德国萨克森州奥斯特朗地区)于1942年生产,每个部件上均带有二战的德军陆军的国防军鹰徽。四件套可以进行收纳成一个整体,方便携带。

    整体品相很好,非常有意思的德军制式装备。

  • 二战德军M35钢盔

    第二次世界大战 ¥7,48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M35钢盔

    M35钢盔是二战德军最广泛装备钢盔之一,于1935年定型。该头盔是为了满足德军的需要,来替代仍在使用的一战时期的钢盔。由于是战前设计定型,M35钢盔的材料和做工也是强于后续的M40和M42钢盔。

    有意思的是,M35在1935年开始生产,当时德国陆军和德国空军满怀热情的希望可以马上装备,可是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他们并没有拿到第一批出厂的M35,直到1936年,德国陆军和空军才开始正式装备。德军没有在第一时间装备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德国接到了大批的M35的出口订单,在1936年以前生产的M35都出口到了中国和西班牙。

    这顶M35钢盔保持了较为完好的原始漆面,德国标志性的苹果绿涂装,由德国SE厂生产,即Sachsische Emaillerwerk厂家。大小为64号尺寸,在钢盔的帽檐处可以看到厂家以及尺寸信息印记。在帽檐后方,印有生产的序列号“3882”。

    在钢盔的左侧,有一个德国陆军的鹰徽,鹰的爪子下方抓着一只纳粹徽。在钢盔右侧,有一个三色徽的底漆痕迹,三色徽已经褪去,以上信息可以保证仍为原始漆面。

    在钢盔两侧,分别有一个排气口,通气孔使用M35型号独有的插拔式设计,保证佩戴者的舒适性。内部附有皮质的衬里和下巴带。

    整体品相极其完好,是钢盔收藏界不可多得的藏品。尤其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为了保证钢盔的供应,后续的M40、M42一再“减配”,做工和材质都难以和M35钢盔相提并论。

    后续的照片为二战德军使用M35钢盔以及1937年国军第88德械师佩戴进口的M35钢盔在上海四行仓库抗击日军的历史照片

  • 二战德军护目镜

    第二次世界大战 ¥1,39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护目镜

    由蔡司公司生产,当年蔡司公司设计开发出此护目风镜后,专门申请了专利。在二战期间,广泛装备给陆军的摩托车手、飞行员、机枪手以及山地步兵等特殊兵种。

    镜片可以过滤75%的紫外线,镜片通过卡扣固定在镜框上,必要时候可以进行更换。整个镜框固定在牛皮眼罩上,牛皮眼罩上下分别有两个透气孔,以维持佩戴的舒适度。整个牛皮眼罩背后是一条可调节的束带,方便适应不同的使用者。

    这个风镜可以收纳在原厂的牛皮纸袋中,品相较好

  • 二战德军蔡司630望远镜

    第二次世界大战 ¥3,68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蔡司630望远镜

    主要装备给二战期间德国陆军,作为前线使用最广泛的望远镜,深受前线德军的喜爱。

    此镜于1939年生产,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此镜的物镜镜桥上印有两个白色的二战德国陆军的鹰检标,这两个标在大多数的630望远镜上均难以找到,是因为蔡司公司仅仅在二战早期生产过带陆军鹰检标的望远镜,其余批次均无此标识,所以带此标的630望远镜比较稀少。而且蔡司公司为了减轻望远镜重量,降低前线陆军军官的负重,此批带陆军鹰标的630望远镜全部由铝制成,相较于普通的630望远镜,重量轻了将近一半,在当时的战争时期铝材只能用作军事航空领域,可见其成本高昂。

    在左侧镜肩,印有CARL ZEISS JENA,即大名鼎鼎的卡尔蔡司耶拿工厂。右侧镜肩上分别印有“Dienstglas”(二战德国军用望远镜标识),6×30(望远镜规格,目镜6倍放大,物镜30倍放大),“1922365”(出厂编号,同时可以查明其为1939年生产),“H/6400”(圆周密位为6400密位,用于测距、计算方位角等)。

    在右侧视野图像中,可以看到底部的分划线,用于特定参数的测量。随着望远镜的是蔡司公司的镜盒,开口处可以看到蔡司公司的商标。

    整体品相极其完美,视野也较为清晰,可以参照示例图,而且极其难得是全铝制带陆军鹰标版本,属于收藏佳品。

  • 二战德军98K刺刀(9626)

    第二次世界大战 ¥3,68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军98K刺刀

    未开刃,刺鞘号码匹配。1939年生产,生产厂家 Alexander Coppel GmbH,代码fnj(厂家代号 S173),在刺根部印有厂家名称“Coppel G.m.b.H”,即Alexander Coppel GmbH公司。出厂编号 9626 f,电木手柄,烤蓝非常完整。在刺的根部印有厂家的名称,刺脊印有生产年份39,表明其生产的年份为1939年,手柄尾部和卡榫螺母上多处均印有二战德国陆军的鹰检标。

    鞘表面烤蓝较为完整,鞘口印有“Coppel G.m.b.H 1939”,同样表明其生产厂家以及1939年生产年份,另一面印有出场编码“9626 f”,鞘尖处印有德国陆军鹰检标。

  • 二战德国海军750望远镜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500 加入购物车

    二战德国海军750望远镜

    1944年生产,主要装备给二战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以及部分潜艇部队使用。在左镜肩上可以到望远镜的规格为7×50,“beh”为莱兹(Leitz)公司,即现在的徕卡(Leica)。当年可以和蔡司比肩的德国光学巨头,现在徕卡依然在致力于光学领域。下方为生产的序列号“474439”。

    整体采用全包胶设计,大量使用橡胶密封。由于战争时期,橡胶作为战略物资,可见其成本高昂。目镜和物镜均使用当时顶尖且成本高昂的镀膜工艺,保证镜片的透光率。在目镜和物镜之间有硕大的干燥仓,内部充满氮气,减少海上环境对望远镜的影响。两个物镜的橡胶件上都可以依稀地看到橡胶零件的出场编号“24858”。镜盒开口处,可以看到“1944 beh”的字样,表明其是于1944年生产。

    后面几张历史照片以及德国著名电影《从海底出击》的剧照,可以看见此款望远镜被用于德国海军用于海上作战。

购物车
Scroll to Top